目前分類:雜感反思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「我以為妳不是想過節的人。」

我想這句話帶來了許多悲哀。我是不喜歡過節,但那些不喜歡往往是因為過往的經驗伴隨著負面的印象,如果是和朋友是和喜歡的人一起過節,我沒有討厭過。更何況節日這件事情帶給我諸多的焦慮和失落。節日本身的意義和期待,例如中秋節、過年、生日等等,就我的理解這些都是和「團聚」、「家人」有關的節日,還有好幾年一直迴避的聖誕節則是我奶奶的忌日,今年是她離開第十年,我期許自己能夠正視並且開心的度過。這一年最大的改變是「期待」,我已經會試著去期待某個日子,期待自己會充實地、快樂地實現它,所以也會付諸行動去計畫,這是我意外的成長,我很高興這件事情。因為沒有期待這件事情會傷人,後來的我才知道,這有多傷人。可當時的我並不是沒有期待,而是太多的自我設限和害怕,使得我不敢去做,不敢向他人說出口。

E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最近失眠伴隨著強烈的悲傷,一次次地墜入了谷底,腦海中不斷地重複那些分離,不願放手的自己。
印象中最早的分離焦慮是幼稚園時期,我不想要伯父去上班,我希望他可以在家陪我,當時他需要輪班,下午他出門時我就開始發脾氣了,等車子完全離開視線後,我含著淚跑進房間將自己關起來,我很生氣,但還小的我就知道不能惹家人生氣,底線還是踩得住,所以桌上的東西不是用推的,我只是將它們放到地上。上晚班的伯父離開家後,我其實都清醒著,他睡到打呼時,我總是在鼾聲如雷的他旁邊玩著影子,那是不是最早的失眠呢?似乎從小就是晚睡的小孩,早上總是賴床起不來。聽著伯父的車駛離的聲音,完全靜止後,我的心卻很不安穩,無法一個人入睡,我不知道我在害怕什麼,好像我會被黑夜吃掉似的,黑夜令我害怕。

E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Susan sontag書寫疾病的隱喻一書其實已掌握了某種話語權,他已有了某種成度的權力去詮釋它,他也清楚明白隱喻無法被破除,而在無法破除旨意或之後的社會和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隱喻本身,他說要盡情地使用隱喻,要“耗盡”隱喻本身的作用直到他再也起不了作用。而醫學演變至今已掌控了肺結核,其本身的隱喻也因為我們的掌控力而消失,那社會上更多因為隱喻而遭受的汙名和不正義的剝奪呢?疾病本身無法在礦大致社會上更多的偏見和污名,我想起同性戀或者更多的性弱勢者,可性頃向的不同並非疾病,它不是疾病所以無法用醫學控制,一想到這還是失望,我還是沒有想到有什麼方法可以除去社會上的污名,這太難了,不論是什麼社會議題和權益的推動都是無比困難,人是習慣的動物且不喜愛思考,從眾是安全牌,“相同”沒有差益和衝突才能處在一個安逸的烏托邦,那虛假的烏托邦,沒人願意正視醜惡的一面,昧著良心共同打造“小確幸”,利用多數來排除少數和異數,從顯而易見的地方和歸因方式去找答案和代罪羊,該如何改變?在社會學上所產生的疑問“。。。。如何可能?”

我們已經從產生問題意識進而去質疑那些改變如何可能了,那要放入社會或自己的生活又該怎麼做呢?我想要從一個覺醒開始吧

E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